您现在的位置是:开源 >>正文

吗我们场疯懂比当市而非特币区块莱德链本真的逐贝狂追身

开源72329人已围观

简介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他们相信的不是比特币,而是贝莱德"。这话简直说到点子上了!让我想起了上周那场闹剧——当时加密圈权威媒体Cointelegraph突然放出消息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贝莱德的比特币ETF申请,结果比特币价格像坐火箭一样瞬间暴涨到近3万美元。可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个大乌龙!消息一出,币价立刻被打回原形,28000美元都站不稳。那些加杠杆追高的朋友,我猜现在正在角落里默默擦眼... ...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他们相信的不是比特币,而是贝莱德"。这话简直说到点子上了!让我想起了上周那场闹剧——当时加密圈权威媒体Cointelegraph突然放出消息说美国证监会批准了贝莱德的比特币ETF申请,结果比特币价格像坐火箭一样瞬间暴涨到近3万美元。可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个大乌龙!消息一出,币价立刻被打回原形,28000美元都站不稳。那些加杠杆追高的朋友,我猜现在正在角落里默默擦眼泪呢。

说真的,这个段子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我们扪心自问,真正了解比特币价值的人有多少?大多数人买币,不过是在追逐机构大佬们的背影罢了。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整天把"贝莱德进场了"、"马斯克发推了"挂在嘴边,问他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原理,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我们判断一个加密项目的好坏,第一反应不是看它的技术创新,而是看有没有大机构背书。机构进场就欢天喜地,机构撤离就六神无主,活像一群没有主见的跟风者。说实话,我完全理解机构入场带来的积极影响,但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加密世界真正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这些才是吸引机构入场的根本原因。

但资本从来都是短视的。就像华尔街的狼群,闻到血腥味就一拥而上,一旦猎物跑远就立即散开。可技术创新哪能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就拿以太坊来说,从PoW到PoS的过渡花了多少年?现在的Layer2生态建设又需要多少时间?这些都是需要耐心的长期工程。

我自己的投资哲学很简单:机构撤离正好给了我们捡便宜的机会。想想2018年熊市,多少人哭着喊着割肉离场?现在回头看,那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时机。我敢打赌,等下一轮牛市来临时,现在这些跑路的机构又会屁颠屁颠地回来,到时候我们这些坚持定投的人就偷着乐吧!

说到机构,有些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比如那位方舟投资的女掌门,每次发言都像是活在平行宇宙里;还有某交易所的CEO,预测价格跟掷骰子似的,可就是有人愿意买单。朋友们,醒醒吧!与其天天盯着机构的动向,不如多看看V神的新文章,关注一下开发者们正在构建什么。这些才是推动加密世界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Tags:

相关文章

  • 比特币的第一次疯狂:从暗网宠儿到全球风暴

    开源

    2011年那个夏天,27岁的罗斯·乌布利希恐怕自己也没想到,他创办的"丝绸之路"暗网平台会成为比特币的第一个"伯乐"。这个充斥着各种灰色交易的数字黑市,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而比特币则成为了它最佳的"马蹄铁"——完美契合了匿名交易的需求。减半效应下的疯狂行情2012年11月28日,比特币迎来了历史性的第一次产量减半。这个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市场反应... ...

    开源

    阅读更多
  • 香港数字资产监管的破局之路:从谨慎观望到全球引领

    开源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金融科技发展的观察者,我不得不说香港在数字资产监管领域的这一套"组合拳"打得相当漂亮。从最初的审慎观望,到现在成为全球数字资产监管的标杆,香港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转身。大陆严监管下的香港机遇记得2017年那会儿,内地对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一纸禁令让整个行业陷入寒冬。当时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区块链峰会,亲眼目睹了会场里的躁动与不安。有位创业者红着眼圈跟我说:"这下全完了,只能收拾包... ...

    开源

    阅读更多
  • 退休金投资大地震:特朗普为什么要把老百姓的养老金引向高风险领域?

    开源

    最近美国金融市场可热闹了,特朗普政府的一纸行政令把9000万美国普通老百姓的401k养老金投资规则彻底翻了天。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就像把一个老实巴交的退休大爷突然拉进了华尔街的赌场。私募大佬们的"金矿"计划记得上个月在华尔街某个高端酒会上,我亲眼看见几位私募大佬围在一起窃窃私语。现在想来,他们八成就是在讨论怎么把触角伸向普通人的养老金账户。说实话,这些机构盯上老百姓的退休金不是一天两天了。阿波罗、... ...

    开源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