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崩行业信用塌与重建
在读完无数篇关于Token2049的会议感想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文字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情感混合物——对牛市的渴望、对现状的绝望,以及为了证明参会价值而硬挤出来的各种"创见"。说实话,这种状况让我挺感慨的。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我们这个行业最严重的问题不是价格波动,而是信用基础的崩塌。记得2008年我刚接触比特币时,它代表的是对传统金融体系不信任的解决方案。讽刺的是,十几年后,加密行业本身反而成了需要重建信任的对象。 我们曾经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投资者信任,挪用着传统金融体系的治理框架,却没能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基础设施。就像借用邻居的花园开派对,结果把草坪踩得一塌糊涂。现在派对结束了,是时候拿起铁锹开始修复工作了。 与其整天盯着K线图幻想下一轮牛市,不如问问自己:今天我为重建行业信用做了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特别想给那些埋头做实事的builder们点赞——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脊梁。 每次听到"比特币减半周期"的论调,我都忍不住想笑。说真的,我们才刚经历完第一个完整周期——我称之为"美元量化宽松的散户狂欢期"。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在观察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预测自己的马拉松成绩。 真正的考验在于:我们能不能从Binance主导的"超级赌场"模式,进化到一个机构投资者也愿意认真参与的市场。注意,我说的不是PayPal发个稳定币这种表面功夫,而是什么时候能在汇丰银行的APP里看到流畅的数字资产交易入口。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但很少有人问那个关键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上链买链下资产?这就像在电商平台卖超市里随手可得的矿泉水——总得给个理由吧? 更让我忧心的是,我们连一个像样的"加密版余额宝"都没有。想想看,新用户好不容易学会了用钱包,却发现钱放在里面每天都在被通胀吃掉。这不就等于变相逼着大家去赌大小吗?这种情况下谈什么大规模采用,纯属自欺欺人。 最讽刺的是,我们构建的是一个"去信任"系统,但前提却是需要人们先信任这个系统。更不容易的是,传统银行搞砸了可以偷偷修改数据,而我们每次安全事故都要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最近我特别喜欢约见新项目的创始人,不是为了找投资机会,而是想看看谁在认真解决信任问题。有时候一个靠谱的创始人,比十个天花乱坠的白皮书更有说服力。 作为早期投资人,我经常被同行吐槽太理想主义。他们说现在市场环境这么差,应该多关注短期套利机会。但我始终认为,这个行业最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愿意"笨拙"地坚持长期价值的傻子。 最近读马斯克传记时特别有感触——SpaceX坚持了20年才看到今天的成果。书里提到的"白痴指数"概念让我眼前一亮:任何价格远超原材料成本的领域,都意味着巨大的创新空间。把这个思路用在金融领域,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机会。 所以,与其写那些套路化的会议感想,不如问自己一个更实在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建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还是在制造下一轮泡沫的燃料?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做前者——虽然这条路更艰难,但至少晚上能睡得踏实。行业信用的崩塌与重建
三个值得关注的深层变量
1. 机构入场:从散户狂欢到专业玩家
2. 利差困境:寻找加密世界的"余额宝"
3. 信任悖论:在众目睽睽下犯错
长期主义的勇气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应用链革命:巨头们的独立宣言
- 老牌交易所Kraken的破局之路:为何要跨界玩美股?
- Intent-Centric:Web3用户体验的革命还是换汤不换药?
- 比特币减半临近:这次还能创造财富神话吗?
- 市场观察:CPI数据后的币圈百态,看懂庄家套路才能活下来
- 当美股感冒时,加密货币会跟着打喷嚏吗?
- Messari主网峰会的10个深刻启示:寒冬中的加密曙光
- 国庆晨报:区块链世界的风云变幻
- 直播间喊单大获全胜!300点大肉吃到爽
- 香港JPEX骗局震撼金融圈:15亿港元的惨痛教训
- 政府关门倒计时:加密行业或将面临减速带而非急刹车
- ETH日间行情为何如此沉闷?何时才能迎来转机?
- 比特币艰难爬坡:26,500美元为何成为难以逾越的山峰
- 从数学天才到阶下囚:BBC全景揭秘SBF的惊天骗局
- JPEX风波触动监管神经 香港证监会火速出招稳市场
- DeFi信用革命:区块链金融的下一个引爆点?
- 比特币:一场数字革命背后的光明与阴影
- 币圈大佬悄悄布局的三大币种,现在跟风还来得及吗?
- 数字货币投资:我的五年踩坑经验分享
- 当稳定币大撤退,DeFi老玩家教你如何虎口夺食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