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开发 >>正文

必须A创国搞在中这些知道业坑你

开发756人已围观

简介在中国做区块链RWA创业,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看起来前景无限美好,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监管红线。作为一个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想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监管红线在哪里先说个最关键的:在中国,虚拟货币从来就不是货币。监管部门的立场就像北京的雾霾天一样清晰可见——它就是商品,而且是不能炒作的商品。记住这两点,90%的法律风险就能规避掉。但现实往往很魔幻。从ICO到STO,再到现在的RW... ...

在中国做区块链RWA创业,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看起来前景无限美好,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监管红线。作为一个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想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监管红线在哪里

先说个最关键的:在中国,虚拟货币从来就不是货币。监管部门的立场就像北京的雾霾天一样清晰可见——它就是商品,而且是不能炒作的商品。记住这两点,90%的法律风险就能规避掉。

但现实往往很魔幻。从ICO到STO,再到现在的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创业者们总能想出各种新概念来包装发币这件事。我见过太多聪明人栽在这个上头,你以为的创新,在监管部门眼里可能就是换汤不换药的擦边球。

RWA的本意与变形

RWA的本意确实很好:把现实资产(比如房产、艺术品)上链,让交易更透明高效。理论上这是个双赢的事——投资者能买到过去门槛很高的资产,创业者也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

但现实中的玩法就五花八门了。我发现最"成功"的居然是那些搞NFT数字藏品的。他们玩了个很巧妙的游戏:你买个NFT,我给你个实体商品兑换权;你不想兑换?没关系,可以转手卖给下家。听起来很美好是吧?

我自己就见证过一个茅台酒NFT项目,前期宣传得天花乱坠,结果实体经济一降温,这些NFT的价格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些高位接盘的投资者,转眼就把项目方给告了。

创业者的两难处境

去年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家公司在海外注册了主体,把一批红酒资产做成NFT出售,承诺分红收益。结果市场下行,NFT价格暴跌,愤怒的投资者直接把项目方送进了公安局。

这就是RWA创业者最尴尬的地方:你以为自己在做创新,投资者却只看能不能赚钱。赚了钱你是"区块链教父",亏了钱你就是"诈骗犯"。更讽刺的是,很多创业者确实是抱着真诚的态度在做事的。

如何在钢丝上行走

如果你想在中国做RWA业务,我有几个掏心窝子的建议:

首先,资产真实性是底线。不管你是锚定豪宅还是茶叶,都得确保货真价实。我见过太多项目因为夸大宣传而翻车的。

其次,代币性质要想清楚。在中国,一旦你的代币被认定为证券或者期货,那就等着监管部门上门吧。我建议大家多看看证监会发布的案例,摸清监管的边界在哪里。

最后,刑事风险是高压线。非法集资和诈骗这两个罪名,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千万别以为把公司注册在海外就万事大吉了。

写在最后

说实话,RWA这个概念确实很有想象力。但在中国的监管环境下,创业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记住监管的两条红线:虚拟货币不是货币,商品不能金融化。

在这个行业里,我见过太多聪明人栽在自以为是的创新上。有时候,最保守的做法反而是最安全的。毕竟,创业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Tags:

相关文章

  • 比特币减半风暴前夕:为何STT链成为价值洼地的黑马候选?

    开发

    说真的,在这个圈子里混久了就会发现,比特币就像是加密货币世界的晴雨表。每当它要减半的时候,整个市场都会随之躁动不安。还记得2016年那次减半吗?我当时还在犹豫要不要入场,结果错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机会之一。减半效应:数字货币市场的魔法时钟比特币的减半机制简直就是经济学教科书级别的设计。每四年一次的"产量削减",就像是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清楚地记得2020年那次减半前后,整个市场的情绪变化—... ...

    开发

    阅读更多
  • 以太坊重回4300美元: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开发

    8月12日的清晨,我发现手机推送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以太坊终于重新站上了4300美元!作为一个经历了2017年和2021年两轮牛市的"老韭菜",这个数字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记得上一次见到4300美元的ETH,还是在2021年12月那个寒冷的冬天,随后就是长达两年的漫长熊市。这次突破显然不是简单的价格反弹。根据我长期跟踪的币界网数据,ETH在30天内暴涨45%,市值突破5200亿美元,占整个... ...

    开发

    阅读更多
  • 一代投资大师告别江湖:达利欧离场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开发

    说实话,当我看到达利欧宣布退休的消息时,内心涌起一阵莫名的感慨。这位75岁的投资教父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在华尔街书写了一段传奇。记得我第一次读到他的《原则》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至今难忘。如今,这位"对冲基金之王"终于决定卸甲归田,但他留下的智慧与教训,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从两居室到千亿帝国:一个华尔街传奇的诞生1975年,26岁的达利欧在纽约的出租屋里创立桥水基金时,谁又能想到这个小作坊有朝一日会成... ...

    开发

    阅读更多